0717

從跨產業打怪,到價值整合——汪志謙老師如何打造「有趣靈魂 × 自我迭代 = 精彩人生」的模型

汪志謙老師,從全錄、HP、ViewSonic、順發、合勤等知名企業擔任高階主管,
跨越 B2B、B2C 到全球市場,後來進入教育與顧問領域,成為香港大學與政大 EMBA 的講師。在五大產業裡,每一次轉換都不是離開,而是疊加。
他怎麼辦到的?關鍵在於:「有趣的靈魂 × 自我迭代的次數 = 精彩人生」
這場訪談,打開一位頂尖思維者的大腦操作系統,讓我們看見一種可以被學習、被模仿、被複製的成長邏輯。

一、從跨產業跳轉到價值整合,自我迭代
在汪志謙老師的職涯分享中,每次轉換,他都帶走一個底層節點,
累積成一套跨產業、跨市場都能運作的邏輯模型 :
從HP到VewSonic,學會了產品行銷;
再到順發與合勤,掌握了零售與國際市場;
每一段歷程,都是在他大腦裡打下一個節點,連接成一套可套用不同產業的邏輯。

這對於很多中小型企業,經歷完一個專案、打一場仗就「做完了」,
卻沒有回過頭總結這次學到了什麼、失敗在哪裡。
這樣做的結果是,沒有真正的複利,只有疲勞。
汪志謙老師說做完專案,他一定都會「快速總結 + 反饋修正」,
所謂的「成長自我迭代次數」。這種自我學習的速度,
決定了你能不能追上產業變化、創造下一波的破口。
思維不是憑感覺,而是可以建模、可以調用的運算邏輯。


二、節點×模型×連結:用結構化認知創造企業競爭力
汪志謙老師進一步拆解他的成長框架:
「節點」是底層邏輯,如數學、心理學、經濟學;
「模型」是你理解世界的方式;
「連結」則是運用這些模型與新情境對話。
運用查理・芒格的多元思維模型為例:「你不是沒有模型,而是不知道什麼時候該用哪個模型。」

MJ幫團隊特訓也提到 :「東方的百年一遇,在西方的統計裡,其實每兩秒就有人見證。」
真正的關鍵不在困難,而在視角。我們太常把問題當作一大塊解不開的難題,
只要願意拆解、重組、建模,任務就能變得有條理,挑戰也能被分段消化、穩定完成。
時代越快,學得越慢就輸得越快。
真正厲害的企業家,不是一次做對,而是每次做完都更懂、越做越輕盈。
選擇「成長的節奏」,比選擇「穩定的位置」還重要。


三、有趣的靈魂,是企業家的成長引擎
汪志謙老師定義「有趣的人」為:感到超乎想像、懂生活、會創造、能連結的人。
而這種人,擁有大量節點(關鍵經驗與底層模型)的人。
如何從經驗中萃取原則,快速升級自己的系統。
之所以有趣,是因為他們的腦中有許多看世界的方式,而不只是活在單一成功路徑中。
時代變了,過去能賺錢的方法,不代表現在還能複製。
反而是「不斷更新自己認知系統」的能力,才是活得久、跑得快的關鍵。


MJ 老師也常提醒我們:「缺了新視角,要時常對於這世界打開天線,保持好奇心求知。」
如果我們不主動接觸新的節點、不和不同產業、不同腦袋的人對話,我們的大腦模型就不會進化。 
節點越多,模型越強,你就越創新,帶給公司更多新事物。


四、商業的本質是效率,巨頭從來不是一開始就想著變現
影片中提到 : 「閾值」的概念——當你突破某個臨界點,就會產生質變。
很多企業不是輸在不努力,而是卡在「看不見下一個臨界點」,
堅持用老方法走新市場,最後在變化中迷路。
汪志謙老師:「你以為這條路通往全世界,但它只是這個產業的一條舊路而已。」
路徑依賴:太習慣在一條路上一直成功,就以為那條路是唯一的。
一家靠實體通路成功的服飾品牌,常常錯過電商或直播帶貨的機會,
因為他們的思維仍舊鎖在「舖貨、打廣告、等客人」的舊邏輯中。

汪志謙老師分享:像抖音、虛擬時尚品牌Shein、OpenAI、特斯拉等巨頭,
之所以成為巨頭,是因為他們不是只有一個優勢,
「在多個維度同時突破」,甚至還能變現, 
持續在最關鍵的環節提升效率、累積數據、建立護城河。 

商業的本質不是熱情,也不是資源,而是效率——
以及你能不能在正確的節點,做出升級的選擇。


#三聲有幸 #汪志謙 #峰值體驗 #自我迭代 #高效率 #路徑依賴 #有趣靈魂 #洞察
#人物專訪 #汪志謙 #林明樟 #陳子鴻 #一首歌一個公式一個概念

查看訂單 登入會員